948項目“參與‘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研究”召開2006年年會(2006.03.29)
2006年3月23-24日,由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主持的948項目“參與‘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研究”2006年年會在海南陵水縣召開,來自全國10余個項目協作單位的30多名會代表參加了會議,華中農業大學項目參加人員植物科技學院牟同敏教授和余四斌教授等人出席了會議。會議主要內容包括:落實“十一五”任務分工和下一階段工作計劃,參觀各項目協作單位提供集中展示的優異材料,并進行現場評價。 會議邀請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教授作了《中國稻種資源核心種質研究》特邀報告,來自項目協作單位的12名代表分別匯報了本單位課題進展情況及2006年度課題研究工作計劃。會上,張啟發院士還就新引進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種質資源的分發、野生稻材料高產試驗、抗旱及N、P營養高效材料復篩、分子標記發掘、抗旱節水材料的示范、新品種(組合)展示等近期工作進行了部署。 在“十五”期間,該項目完成了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份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的引進工作,并應用分子標記進行了基因型鑒定,在不同生態區進行了表型鑒定和特性評價;完成了大規模近等基因導入系的構建與目標性狀的篩選,以我國主要稻作生態區的22個當地代表品種為受體親本,培育了6萬余份近等基因導入系,向全國21個省市發放種質資源1萬余份次;對構建的導入系進行了大規模表型鑒定和目標性狀篩選,獲得抗旱、耐低磷、耐低氮、外觀和蒸煮品質、抗病等相關材料近6000份;建立了大規模、高通量和低成本分子標記技術體系,鑒定、定位了具有利用價值的新基因20余個;建立了引進資源和近等基因導入系的性狀表型數據庫,發展了與抗旱、營養高效相關的篩選與鑒定技術,優化了稻米品質的化學分析和近紅外鑒定技術;這些工作的完成,為我國水稻育種提供了豐富的基因資源,同時為開展大規模基因定位、基因分離和分子育種創造了條件,并建立起了較完善的資源、數據共享平臺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平臺。在此基礎上,“十五“期間已培育了一系列高產、穩產、優質和抗性強的新品種(系)和新組合,其中4個品種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8個品種通過省級新品種審定,16個品種(組合)進入省級區試;另外還發表論文163篇,其中SCI刊源文章15篇;申請專利15項,授權5項;獲獎成果5項。 “十一五”期間,項目將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水稻育種創新的資源平臺和分子技術平臺,鑒定、定位一大批具有利用價值的新基因或主效QTL,培育一批優質、抗病、抗蟲、肥料高效、耐旱、高產等目標性狀顯著改良的新品種(系)或新組合和“綠色超級稻”新品種(系)或新組合,并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