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亚洲 欧美 卡通 清纯 制服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園區動態

新聞資訊NEWS

萬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007.12.12)
發布時間:2009-03-24 瀏覽:2674 發布人:管理員字體: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所作的報告中,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擺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部分的首要位置。全國科技工作者為此備受鼓舞振奮,深感使命崇高、責任重大,決心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抓住和用好我國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新貢獻。   一、充分認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深刻認識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經濟能夠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大幅度提高,同我國將自主創新作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重視發揮科技創新在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現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分不開的。   第一,在戰略領域超前部署,通過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來帶動產業崛起,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十五”初期,我國以攻克計算機芯片設計技術為突破信息技術瓶頸的戰略主線,以“龍芯”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研發成功,結束了中國計算機有機無“芯”的歷史;以“銀河麒麟”計算機服務器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件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取得,為國防信息化建設及國家信息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芯片技術、基礎軟件技術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擴散、滲透,多媒體領域的“星光中國芯”、“信芯”等研制成功并得到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國多媒體產業和無線通訊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在確保重大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基礎上,鼓勵并調動大批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推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有效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信息技術和產業為例:隨著芯片、軟件技術的自主創新,我國機床領域的核心部件???數控中心的質量得到大幅提升,中高端數控機床進口增速由40%下降到10%左右,數控機床自給率大幅提升,并逐漸成為出口大國。隨著信息技術的滲透、擴散,工業化與信息化將緊密融合,我國工業將由大變強,現代服務業將又好又快發展,更好、更多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孕育新的產業方向和經濟增長點,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當前,由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引領的生物經濟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十五”初期,我國把生物科技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到目前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已達4600億元,基因工程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引發了醫藥工業的重大變革。   戰略性產業關鍵技術的超前部署,促成了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成就了先進產品的集成創新,催生了新的產業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的魅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在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領域,自主創新的效益尚未充分體現出來。面對這一重大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通過重大專項的實施來加以解決。未來15年,我國將實施大型飛機、探月工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藥創制、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16個重大專項,涉及信息、生物等戰略產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緊迫問題,以及軍民兩用技術和國防技術,這將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核心技術依賴于人、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真正使科學技術成為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關鍵。   二、充分認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本質要求,決定了科技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工業化基本上走的是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環境長期高強度開發和利用基礎上的傳統工業化,已經使我國的資源與環境不堪重負。有關研究表明,未來20年,即使我國繼續保持占國內生產總值40%左右的投資率,如果沒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不可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再翻兩番的目標,更談不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   從本質上講,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就是科技進步主導的工業化進程。我國噸鋼綜合能耗從1990年的1611千克標準煤下降到2005年的741千克標準煤,關鍵就是通過自主創新取得了連鑄、高爐長壽、高爐噴煤、轉爐、連軋化和綜合節能等6大關鍵共性技術,優化了鋼鐵生產工藝流程,奠定了持續發展的基礎能力。沈陽鐵西老工業基地之所以能成為我國調整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與其遵循依靠科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堅持以信息化改造傳統工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制造技術上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重點突破是分不開的。   此外,在全球化條件下,技術創新體系、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產業區位布局和產業組織與管理模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制造業全球轉移如火如荼。知識的創新、生產、流動與應用成為當代經濟活動的核心,以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為核心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率、高知識密度的經濟增長方式成為當代發展的基本趨勢。這一發展趨勢及特征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過程中得到極大體現。   1991年,國家正式批準建設高新區。2006年,全國53個高新區實現經營總收入43320億元,工業總產值35899億元;工業增加值8520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有21個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2006年,國家高新區平均萬元GDP能耗為0.8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1.22噸)低34.3個百分點。國家高新區內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總產值占到國家總量的54.6%,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占46.5%,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占31.7%,實現了高技術產業的集群式發展。高新區促進了產業發展與科技活動的結合,使科技成果能夠暢通地轉移到產業領域。2006年,53個高新區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70%的產品技術源于區內企業;聚集了國內外各類創新資源,從業科技人員98.6萬人,科技經費支出總額占全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的35.1%,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56.8件,為全國最高水平。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改變。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唯有拓寬自主創新的戰略視野,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經濟建設主力軍的作用。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一是要加強行業和產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利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造新的產業部門,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二是積極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拓展發展領域,使經濟保持旺盛的活力和雄厚的基礎,努力把發展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三是深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技術聯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相關產業鏈發展。   三、充分認識科技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力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對傳統工業文明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等弊端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科學技術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助手。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提高我國有限資源的利用率,提高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科學技術作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性力量,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科技的進步為解決十三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在主要糧棉等大宗作物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技術突破,產生了超級雜交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一批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為農業增產增收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第二,人口與醫療衛生科技進步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人口控制與優生優育的技術進步,為實現人口再生產從“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做出了重大貢獻。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為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三,能源和資源領域的科技創新為突破發展瓶頸制約、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撐。在能源領域,石油勘探、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技術、節能減排應用技術,以及燃料電池、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取得重要進展,為調整能源結構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在交通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智能交通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引領了所在行業技術進步的潮流,對節約資源、能源,改善氣候、環境做出了貢獻。   未來一個時期,圍繞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將加大對以下幾個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科技奧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環境治理、生態修復、防災減災等;組織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項目,發展現代農業;在促進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有效避開資本擠出勞動這個工業化過程的世界性難題,發揮科學技術在實現經濟與就業同步增長過程中的作用。總之,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科技工作的基本職責,努力使大量科技創新成果進入千家萬戶,讓億萬群眾共享科技發展的福祉。   四、抓住和用好科技進入重要躍升期的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當前,我國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重要躍升期,形勢好,機遇大。一是黨中央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科技工作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科技實力大幅提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三是在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科學技術向應用轉化的速度不斷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周期大大縮短,原始性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成敗的重要標志,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地位的一個基礎條件。這都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我國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   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于落實。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抓住和用好科技進入重要躍升期的戰略機遇,在實踐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在戰略安排上,要科學分析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認真把握科技工作的重大方向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各項任務和部署。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加快實施《規劃綱要》確立的16個重大專項,提高科技解決事關全局和長遠問題的戰略能力,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力爭實現重點跨越,促進相關戰略產業的形成。在計劃部署上,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戰略主線,以改革為動力,統籌近期和長遠的安排,統籌項目、人才、基地的安排,統籌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統籌全社會的科技資源,選擇若干關鍵重點領域,力爭取得突破。在政策方面,把重點放在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制約自主創新的主要政策問題上,突出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的結合,加強經濟政策支持自主創新的力度,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促進自主創新政策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對加強科技行政部門自身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不久,科技部黨組做出了開展科技工作重大專題調研的決定。這是前瞻性的決策和部署,也是一項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我們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分析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準確把握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科技事業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從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出發,認真研究今后一個時期科技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形成新形勢下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部署。(科技日報)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