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亚洲 欧美 卡通 清纯 制服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公司要聞

新聞資訊NEWS

東湖高新區園中園
發布時間:2009-03-30 瀏覽:7219 發布人:管理員字體:
; 2001年9月,湖北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經國家科技部批準,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試點),是全國36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中唯一一個位處都市城區的農業科技園區。在科技部和省、市政府的領導、關懷下,在省科技廳和東湖高新區的直接領導下,在園區主體單位省農業廳、華中農大、省、市農科院、洪山區政府協同配合支持下,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成果轉化、企業孵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題,整合四大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科技與人才優勢、項目基礎優勢),探索三個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環境創新),搭建四個平臺(科技成果研發平臺、企業孵化平臺、示范推廣平臺、信息交流平臺),收到明顯成效。到2008年底,已轉化成果977項,入駐企業263家,2001年到2008年,園區核心區技工貿總收入225.7億元,實現利潤18.45億元,有機食品、蜂制品、生物農藥、種子及蔬菜等產品出口創匯26750萬美元。

  一、園區定位與發展目標

湖北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包括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
核心區位于武漢市南湖之濱,東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西接武漢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26.18平方公里,涵蓋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湖北省植保總站、土肥總站、種子管理站、武漢市農科院等代表湖北省乃至全國高水準的農業產、學、研、推機構。示范區與輻射區建立在武漢市周邊及湖北省相關市(區)、縣。
核心區范圍內有46個研究所、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5個部級檢測中心、7個博士后流動站、87個碩士點、54個博士點;加上毗鄰的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病毒所、植物所,以及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已經具備的和潛在的科技研發實力優勢明顯。園區云集了絕大部分代表湖北乃至全國高水平的農業、生物方面的科技人才,教授級、副教授級高級科技人才1000多人,其中院士6人,國家級專家30多人,省級專家200多人。加上毗鄰的大學、科研院所從事農業生物、生命科學研發的院士共有1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近10萬人,人才智力密集位于全國前列。
遵照科技部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按照“高標準、全方位、現代化”的要求,園區核心區的功能定位是:技術創新、企業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培植、綜合服務。發展十大產業:動植物良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畜禽水產、生物飼料、生物獸藥、農產品加工、地方名特優、農科貿市場、農業生態旅游。“十一五”發展目標:
1、建成華中地區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農業科技創新基地。承擔各類科技項目2000項,取得成果1000項,其中15項左右具有國內外影響的標志性成果;
2、建成國內最大的農業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基地。建設20萬平方米企業孵化器,引進孵化企業300家,培育產值過億元企業30家;轉化成果、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000項,核心區技工貿總收入超100億元;
3、建立完善15個示范推廣基地。培訓農民50萬人次,帶動100萬戶農民增收致富,示范基地銷售收入突破50億元;
4、建設湖北農業精品市場,包括農業信息與技術交易市場、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名特優農產品博賣中心。
把湖北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為“立足武漢、帶動湖北、輻射華中、影響全國、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二、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一)探索體制創新,走市場化良性發展之路
湖北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前身――武漢南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1997年由省農業廳倡議建立并管理。2000年7月28日,省委、省政府和武漢市委、市政府聯合在南湖農業園召開現場辦公會,決定理順管理體制。本著“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南湖農業園實行“三統一自”的管理模式,即由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政策,業主開發,將南湖農業園納入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統一管理,作為“區中園”規劃和建設;享受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優惠政策,實行“省市共建、業主開發、市場運作、滾動發展”的運作模式。
2001年9月,農業園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試點)后,為把園區建設成真正適應市場機制的園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組建了武漢高科農業集團,注冊資本8億元。高農集團與園區管理辦公室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作為獨立法人全權代表管委會對園區行使管理運作職權。由“政府主導”變為“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將園區的建設發展推向了市場之路。管理體制的市場化進一步帶動了園區建設資金的多元化和社會化。幾年來園區聚集了產業資本40多億元(不含高農集團資本),95%以上都是民營資本和外資。
(二)創新運行機制,提高運作效率
只要政府給機構設置,不要行政編制;除了適當的項目經費補貼,沒有財政經費劃撥。武漢高科農業集團從“開發、孵化、投資、人才引進”四個方面以高效的協調服務,支撐園區健康發展,和諧運轉。一是業主開發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引進財團、企業和民營資本,與園區主體單位合作,把資本與資源、成果鏈接起來,實行業主開發。二是企業孵化機制。2002年,通過引入民營資本建設2.5萬平方米的南湖農業園創業中心。2004-2007年,華農大科技園孵化器、創業中心二期工程都是以這種模式投資建設。目前,園區投入使用的孵化器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三是投資融資機制。除政府投入外,武漢高科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既參與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投資,又承擔園區“投資引導、企業孵化、產業推進”的重任,引導各方面資本投入園區建設。與此同時,疏通銀企合作渠道,積極招商引資。四是人才引進機制。以人為本,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充分利用國家級東湖高新區的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到農業園投資創業。

  三、環境創新與政策支撐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發展創造良好硬環境。
處于城鄉結合部的珞獅南路與南湖南路是園區的交通主干道,按照武漢市城市建設發展規劃,這兩條路的建設在2005年啟動。為加快園區建設,時任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羅清泉多次召開園區現場辦公會議,協調規劃、土地、交通、城建等部門,特事特辦,急事急辦,于2002年提前開工,東湖高新區先后投、融資近5億元,2003年建成通車,并配套建設水、電、通信與環保設施,極大地擴大了園區的開放度,提升了園區的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和技術輻射的能力。(二)充分發揮政策和服務優勢,為園區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園區在工商注冊、規劃建設、稅收、招商引資、人才和技術引進、成果轉化、企業上市、環境保護、生物產業發展等方面均享受東湖高新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目前,園區企業和單位享受的政策包括:
1、國家級高新區以所得稅優惠為主的各項優惠政策;
2、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
3、東湖高新區關于鼓勵生物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東湖高新區2008年174號文)。
省、市科技廳局等部門不僅加大對農業園區的支持,還把園區的建設發展作為全省星火富民工程的重點,在科技項目上對園區的企事業單位重點支持。新華揚公司的“飼用生物酶制劑產業化開發”、武大綠洲“菜青蟲病毒新型生物農藥產業化項目”、中博生化“豬重大疫病疫苗產業化開發項目”列為湖北省科技廳“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
通過引入律師、會計師事務所、銀行、融資公司、管理顧問公司、產權交易所、專利代辦等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為促進園區企業的產品出口,園區辦與湖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簽訂了《相互配合促進園區企業農產品出口的協議》,搭建了快捷服務平臺。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臺,促進國際、國內交流。
一是通過建立園區網站,將園區六個主體單位、主要企業及十三個示范基地的基本情況及產品、科研狀況,及時在網上發布和更新。
二是積極組織推介對接活動。先后為英山、洪湖示范基地、內蒙古科佐中旗、楊凌高新區舉辦項目對接、招商引資洽談會,不僅吸引了近百家企業參與,還達成了多項合作意向和協議。
三是積極組織參與主辦主題論壇。先后6次與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舉辦了各類農業專題論壇。2007年3月,與華中農業大學共同承辦了第12屆世界油菜大會,并特邀我國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前來園區作了“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主題報告。2008年10月,協辦了第11屆國際柑橘學大會。
四是加強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積極開拓國際市場。2001年至今,我們連續七屆組織園區200多家次企業300多個產品參加楊陵農高會,宣傳展示了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成就、科技成果,受到與會者矚目。揚子江蜂業、種子集團、科綠公司、新華揚、易生生物、湖北神丹等二十多家企業的產品遠銷世界各地。省種子集團去年出口種子4000噸,創匯800萬美元。園區企業還與美國、瑞士、英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十多家研究機構和世界500強企業如先正達、諾華、明治、陶氏、拜耳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四、科技創新與企業孵化

(一)突出科技創新,蓄積園區可持續發展原動力
通過整合科技資源,發揮園區原有大院大所和入園企業兩個積極性,武漢園區已成為華中地區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基地。2001年以來,園區科研單位、企業共爭取各類科技項目5283項,其中省級以上項目3035項,共獲得各級科技項目、條件建設資金資助16.6億多元,共獲鑒定成果489項,審定新品種288個,申請專利523項,獲國家、省、市科技成果獎315項。
1、大院大所的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2001年園區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華中農業大學科技園,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政府先后投資9000多萬元支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華農大科技園內微生物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等九個國家級工程中心及省農科院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市農科院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生蔬菜分中心、長江流域水稻區域技術創新中心相繼建成。
在雜交油菜、綠色水稻、優質種豬、動物疫苗、優質柑橘、試管種薯等研究領域,取得了標志性成果。傅廷棟院士發現的“新型油菜不育系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