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院士、5家世界500強生物農業巨頭云集 光谷 “中國種都”揚帆起航
昨日,在中種集團位于武漢光谷的國內最大研發基地——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一系列“高科技種子”正在培養皿或溫室里用生物技術進行“孵化”。中種集團隸屬于央企中化集團,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種子企業之一,加上美國杜邦先鋒、禮來、德國拜耳、瑞士先正達,光谷生物城高農生物園集結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5家。過去5年,在張啟發、朱英國等6位院士的坐鎮下,這片僅3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有120多家企業扎堆,去年企業總收入260億元,成為全國種業集聚度最高的高科技農業園區。;育種時間大幅提速;在中種集團的育種溫室里,成千上萬株不同品種的水稻、玉米,正在進行抗病蟲害生長試驗。研發人員介紹,每粒種子都通過生物技術導入了抗病、抗蟲等優質基因。一群稻飛虱被放入試驗區,沒有抗體的常規稻苗日益枯黃,而通過生物技術改良的水稻攜帶抗蟲害基因,毫發無傷。研發人員介紹,過去孕育一個新品種,靠授粉篩選等常規方式,一個科學家要在田間地頭摸爬十年甚至幾十年,現在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可以縮短為三至五年,它將成為未來種業競爭的方向。2012年,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在這里研制成功。該芯片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遺傳背景,并對育種材料的目標性狀進行精確改良。;沒有硝煙的種子大戰;種子被視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命門”。一粒種子所攜帶的基因,不僅能決定產量、品相、遺傳抗體,甚至還能通過基因的改變,對自然環境帶來改善或侵略性。世界種業十強中,美國占據4席。光谷生物城高農生物園董事長張曉玲介紹,所謂生物育種,是指有別于雜交、回交、系統選育等常規育種方式,采取分子雜交、轉基因、組織培養、輻射等多種高科技手段,將功能基因導入農作物,同時剔除不良基因。我國出口的玉米種子曾與世界500強企業美國孟山都有過較量。一道田埂之隔,兩塊地里的玉米雖在產量上差不多,但我國的玉米棒子品相不一,孟山都的玉米不僅高矮整齊劃一、棒子同樣大小,連葉片張開的角度都大體一致。這個場面深深觸動了張曉玲:“這就是基因的高度純合,中國種業要趕上世界領先水平,尚有很長的路要走。”去年,主營棉花、大豆和玉米種子的孟山都,銷售額達148億美元,是中國種業100強銷售額的4倍多。而全球種業老大美國杜邦,年銷售高達364億美元。世界種業前五強企業,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均超過10億美元。張曉玲說,我國曾是世界第一大大豆出口國,現在反成第一大進口國,去年大豆進口達7000萬噸,主要就是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大豆原產我國,可美國最先發現了大豆的功能基因,并申請了知識產權保護,你就算花錢,也只能買他的種子和產品,買不到技術。”;生物沃土崛起“中國種都”;2008年,光谷生物城在金融風暴中動建,成為繼光電子后光谷又一戰略性支柱產業。“湖北是農業大省,生物產業不能只盯著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還要抓生物農業。農業競爭的核心在種子,誰抓住了種子,就抓住了生物農業的牛鼻子!”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但長春直言,從一開始,生物城的農業板塊就瞄準了“中國種都”,綢繆種業集聚的“谷地效應”。國家雜交水稻重點實驗室、國家糧食質量安全檢驗測試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生物農藥工程中心等一批國家實驗室相繼落戶;張啟發、陳煥春、熊遠著、朱英國、傅廷棟、尹偉倫等6位代表我國生物農業最高學術水平的院士親自坐鎮;加上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省市農科院等一批專業院校,“中國種都”在研發創新上如虎添翼。朱英國院士的珞優8號,已推廣種植3000萬畝,成為長江中下游中稻的主導品種。徜徉園區,凱瑞百谷公司的試管馬鈴薯,技術全球第一;惠民種業公司的鄂雜棉10號,推廣種植面積長江流域棉區居首……生物高科技改變了農業,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張曉玲說,杜邦、拜耳等500強企業,紛紛把一部分育種研發放在光谷,這將極大推動我國種業的國際化。武漢現有1000多家種業公司,但大多小而散,亟待市場化的并購重組。他建議通過引導成立并購基金,孵化出本地的種業航母,掌握市場先導權,推動“中國種都”走向世界。;(摘自2015年3月9日湖北日報頭版);